查看原文
其他

变!六年前的戈壁荒滩成了生机勃勃的小镇!真相是……


青河县阿格达拉镇:
产业托底 生计不愁


夏日炎炎,走进坐落于青河县阿魏戈壁上的阿格达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万亩良田宛如碧玉镶嵌在戈壁滩上,整齐的厂房如方阵般排列在路两侧。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小镇,6年前还是一片戈壁荒滩。


青河县阿格达拉镇和平社区居民胡马尔·阿克索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奶茶,话家常。□高一摄


产业园区托起群众致富希望


6月27日,来到青河县阿格达拉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疆魁仙食品有限公司车间,一排排炒锅正哗哗作响,热浪翻滚,16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我以前是阿热勒镇喀让格托海村的农民,2019年成为公司的员工,现在一个月能拿到4800元。”换班间隙,生产班长哈那布尔·马赛告诉记者,如今他和妻子都在公司上班,一年收入8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阿格达拉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距离青河县城63公里,园区总规划面积达29万亩。已种植各类农作物12.86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座。园区入驻企业15家,年总产值达4亿元,吸纳全县1600名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

“园区企业开发的各类用工岗位已吸纳镇区‘三社一村’108户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青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侯本勇说。

“我现在住在阿格达拉镇新牧社区,过去是贫困户,家中耕地少,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我在园区找到了工作。”新疆魁仙食品有限公司员工阿依曼古丽·木力克说。

随着示范园区的发展,仅靠镇区“三社一村”的劳动力难以满足企业蓬勃发展势头,青河县组织7个乡镇党委与示范园区15家企业联姻,建立“娘家”办培训、“婆家”给岗位的劳务协作帮扶机制,有组织地转移全县52个村2万余名劳动力在10余万亩耕地上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阿格达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外景(6月15日摄)。□袁刈摄


转变观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乡亲们,务工是好生活的开始,幸福的明天必须用今天勤劳的汗水浇灌。”6月20日,在阿格达拉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群众务工会上,阿热斯·阿力太汗一席话获得满堂彩。谁能想到这个致富带头人,曾经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阿热斯和200多名农牧民来到阿格达拉这片“戈壁热土”务工就业,通过1年的辛勤劳作,当年,阿热斯和妻子通过务工实现增收3万元。

“一人致富不是富,先富带后富才能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通过基层党组织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引导,阿热斯决定转型成为劳务经纪人。2018年,他开始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截至目前,经他手介绍务工的群众累计达137人,人均增收3200元。

为持续巩固扶贫成果,形成“信息发布、技能培训、规模组织”的就业闭环,青河县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同时,注重培养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切实把阿格达拉镇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岗位。

“下一步,我们将与其他7个兄弟乡镇配合,进一步摸清全县农牧民就业、外出务工需求,让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阿格达拉镇镇长马木尔别克·都海说。

上世纪90年代的农牧民定居点。□阿格达拉镇人民政府供图

大众创业勇于尝试努力增收

6月27日,时近中午,走进阿格达拉镇农贸市场的新牧凉皮店,美味爽口的凉皮和各式各样的烧烤让人味蕾全开。

凉皮店里,老板娘沙恒·达吾汗正忙着调制色香味俱全的凉皮,来店里吃凉皮的人络绎不绝。沙恒说,每天凌晨4时多她就开始制作凉皮,一个月下来除去成本,至少有5000元的收入。

“过去,我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耕地、没有生产资料,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活。2016年9月,我们家搬到了阿格达拉镇,不但住进了新房子,还分到40亩土地。”沙恒说。

搬到阿格达拉镇后,头脑灵活的沙恒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学会了手工制作凉皮的手艺后,2019年7月,申请到政府提供的无息扶持贷款的沙恒,租了门面,购买了设备,开起了阿格达拉镇第一家凉皮店。

从迁出“穷窝”到就业谋生,搬出来的各族群众在尝试中不断改变。如今,阿格达拉镇自主创业人员达156人,带动338名农牧民从事餐饮服务、货品销售、装修维护等,实现就业增收。(记者 张婷 通讯员 钟鑫、王百玲)

-End-

来 源 /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 付瑞雪

推荐阅读


从务农放牧到工厂能手,这个“梦工厂”不简单


靠天吃饭的小村,在2900米的高原建起了“绿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